企业邮箱|En

首页  >>  业务板块  >>  文化产业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作品《盼》引言

作品《盼》引言

  当我们的目光与张铁涛的油画保持在一定的距离上,也就是恰当的视觉距离上,我们会发现,张铁涛的画所具备的美学特征,原来就隐藏在作品中。他能将大自然质地与奇幻,通过色彩的不断变化表现出来。这是张铁涛创作手法的丰富所在。欣赏油画对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是有要求的,也就是说,欣赏一幅作品,必须要把自己调整到面对一幅作品时一个人的视觉最舒服的状态,才能看出一幅画作最富有魅力的面貌。这个时候,就连悬挂、置放画作的空间都成了张铁涛油画的一部分。

  一棵粗大的胡杨拔地雄起、一地衰败的青草在秋风中倾斜、一座古老的烽火台在日照下静默无声……这一系列已经完成的画作,都亳无例外地透露着画家张铁涛内心丰富的沉静与内敛的热烈。张铁涛画作的雄性之美,源于他内在宽大的格局以及他对记忆的忠实呈现。所以,在张铁涛已经完成的作品中,很难看到那种纤巧的小家碧玉式的讨巧之作。

  一个技术娴熟的画家,在表现万物的形而下上,无疑不会存在更多的障碍。如果说有障碍,考验的将是画家的捕捉能力,而非表现能力。不会捕捉,不善于捕捉,不知道捕捉什么,这样的画家是可能会落入庸常与肤浅。所以,优秀的画家总是将形而下与形而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它们形成天赐般的对称。

  张铁涛以物象呈现大地的安静,以物象呈现时光的流逝感,并将这二者架构在创作的自觉中,有具体,有抽象,形魂相扣。每次谈论他的作品,他不是就画论画,而是通过画布上已在的元素,说象外之境,言象外之意。把画作的暗示性,设计在画中。

  画家不是照相机,不提供逼真,不提供一模一样。如果一个画家停留在画什么像什么,那是很可悲的。因为,这样的目标,就如同一台高清晰度的照相机。
一个画家应该画什么像什么又不像什么。梵高的太阳,梵高的麦地,梵高的树冠,梵高的星空……哪一类都经由画家的想象与思考,与原态相比出现了审美上的“错位"与“变形"。
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张铁涛笔下的胡杨及古堡。它们分明在像与不像之间,融入了画家的个体思考。从张铁涛的胡杨上,能看出生命的原始力量如何在经历了岁月风雨之后变得雄性箱撼:从张铁涛的古堡上,能看出时光流逝的痕迹及前人曾经生活过的迹象……这才是一个画家应有的能耐,他提供发现,而不是司空见惯。

  张铁涛痴迷于树木、花草的作品印证了他对大自然怀着目标明确的深情与向往。这是作为一个画家对都市生活审美疲倦的委婉对抗——也许,熟悉的生活并非必然能够在创作的意义上给出艺术的真谛。所以,身居都市,张铁涛却不拘泥于或者说不倾心于对都市生活进行提炼。他智慧地找到了人与大自然相通相融的潜在联系——人,诗意地栖居,说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天然性。
当他致力于勾勒一棵树的轮廓,一地花草的倩影,便将人对自然的亲近感,对一片叶子、一朵花的审美敏感处理在相应的色彩中。因而,即便是一个从没有看到过张铁涛画作的人,一旦置身于张铁涛的一系列描绘树木、花草的画作中,便如亲临自然,喜获久违的朴素与原始的共在感。

  每个画家都有一个与自己的内心相匹配的描绘对象。
描绘自然之景可以说是画家张铁涛最为神往的,也是他最为擅长的——他以对自然的或细腻或粗狂的描绘平衡着现代人身居都市的焦虑与审美缺失。从本质上说,人类是自然的产物,都市只是人类生存的衍生物。正是人类对自然的那种天然的依赖性,我们才能从自然中感受到一种回归的温馨,也才能从一幅描绘自然的油画中汲取到最踏实的审美。

  我不了解张铁涛是否有过这样的考虑,但是,他的确把自己的创作精准地定位于此。这是一种脱俗的自觉,也是一种为保持独立精神、刻意边缘的追求——所以,他不会迎合体制的要求与暗示,不媚俗,不投时尚之好,而是独执一见,以崇尚自然的谦卑之心,倾情于一花一草,一石一木,置心灵于苍天野地之间。

(该文发表于《文艺报》2019年12月18日)

杨森君
2019年12月


布面油画 1990
130CM x 100CM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0571-82537789

请关注浙江振亚控股集团

浙江振亚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C)2021 网络支持 中国化工网 全球化工网 生意宝
首页

首页

关于振亚

关于振亚

业务板块

业务板块

振亚新闻

振亚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